《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尺素残雪,见字如面

   期次:第8期   作者:编辑 刘佩琪   查看:138   

  一人,一信,一舞台。《见字如面》就这样以极简的节目形式将在水泥森林里麻木行走的人们重新带回了“从前慢”的时代。
  在网络时代里,书信的消亡是种必然趋势。顶着流量小生和娱乐至死逆流而上,打出传统文化的招牌显然是剑走偏锋的坚持。然而就宛若命中注定,在日益繁荣、竞争激烈的文化类综艺市场里,《见字如面》就那般不紧不慢地到来,携着沉稳隽永的气息成为了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尽管人心所向,但在《见字如面》 赢得满堂彩后,也有很多人怀揣疑问:小小书信,濒临消亡,凭什么能戴上传统文化的帽子?其实这
也是不少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与管中窥豹之处——好像能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无非就是认证过的物质文化遗产,亦或者史书诗经及儒家文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流传至今并不断翻新的绝不仅仅是故事、书籍或者箴言,而是其间暗藏着的细腻的人情观察。中华文明传到今天,是因为智慧还活着,而不是死的教条。老祖宗的东西不是条条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活跃至今的文化都是因为能够服务人民、贡献世界才被传承,绝非是用来满足炫耀的虚荣心的。
  落回到书信中同样如此。书信的消亡不是因为毫无价值,只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以书信传递
想法的方式在多数人眼中过于笨拙和费力了。但那些已知的书信里,却始终闪耀着能为这世界添彩的光芒,这就是它的意义。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大众性质最坚实的底气,总导演关正文如是说。
  于是写信人也好,读信人也罢;书信本身也好,传奇故事也罢;《见字如面》所传递的是他们背后的精神文化、思想价值。书信与故事是载体,源源不断传递出的精神给养才是核心。打开书信即是推开历史的
门扉,书信也因为其背后所背负的责任与意义不同,才显得各具魅力。
  “虽往事经年,回忆浓成诗篇。揉碎了思念,化纷飞的笺。”在交织的轻柔音乐里,《见字如面》小心翼翼地掀开每一篇故事。如此一个综艺,热忱而不过火,冷静而不冷漠,不嘈杂却感染力十足。戏骨真挚的演绎更是对书信背后情意的锦上添花,无论是黄永玉的批评信还是西汉政治家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无论是邓丽君对老师的信件亦或者白血病人“妈,对不起,我生病了”的深沉自白,字里行间安静的力量始终在书信里长青,等你寻见,一如见字如面。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152次访问,全刊已有1230717次访问